- 杨瀚;赵志伶;张婉雪;伍蕊;张珊珊;李飞;张强;马秦怡;奚晶晶;王铁华;杜娟;葛庆岗;卢庆彬;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多种生物标本代谢水平的变化,挖掘COVID-19疾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为构建预测模型和发现潜在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2022年12月—2023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普外科和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45例COVID-19患者的血清、尿液和粪便样本,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检测标本的代谢物水平。采用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筛选差异代谢物。对代谢物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计算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结果 色氨酸代谢通路的犬尿喹啉酸在重症患者血清中水平上调(FC=2.47,P=0.035),喹啉酸在死亡结局患者血清中水平上调(FC=2.99,P=0.010)。血清犬尿喹啉酸在出现多脏器衰竭的患者中代谢水平上调(FC=4.74,P=0.013),尿液黄尿酸在出现肾衰竭的患者中代谢水平上调(FC=4.40,P=0.019)。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重症患者血清犬尿喹啉酸与辅助性T细胞(r=-0.75,P<0.01)呈负相关,死亡结局患者血清喹啉酸和总补体(r=-0.88,P=0.007)呈负相关。COVID-19患者在血清、尿液和粪便中均表现出犬尿氨酸代谢途径上调的趋势。结论 犬尿氨酸代谢通路在COVID-19疾病进展和免疫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犬尿喹啉酸、喹啉酸等代谢物的水平失调可能与免疫系统激活和不良预后有关。
2025年05期 v.15 426-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2K] - 宋蕊;张志云;顾志霞;谢美莲;陈梓宁;韩世浩;赵志诚;孟竹;鲁永浩;金荣华;
目的 基于可穿戴设备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体征特点及其与疾病病程演变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诊治并成功佩戴可穿戴设备的229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体征数据,包括静息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_2)和体表温度,以同时期隔离点监测的332例非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体征信息和基本人口学资料。同时,进一步分析不同临床分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体征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来评估体征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循环数阈值(cycle threshold value,Ct值)动态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静息心率更高[(70.05±6.57)次/min比(66.64±5.44)次/min, t=4.48, P<0.01], SpO_2更低[(97.93±0.30)%比(98.04±0.24)%, t=-2.82, P=0.005)],体表温度更高[(35.37±0.75)℃比(34.68±0.62)℃,t=7.64,P<0.01];在病例组中,相对于无症状/轻型组,普通型组静息心率更高[(72.55±7.85)次/min比(68.69±5.27)次/min, t=-3.00, P=0.003], SpO_2更低[(97.80±0.34)%比(98.01±0.24)%,t=3.74,P<0.01],体表温度更高[(35.69±0.49)℃比(35.19±0.81)℃,t=-3.48,P<0.01];病例组的心率和SpO_2与核酸Ct值存在相关性,心率与Ct值(N基因和ORF1ab基因)呈负相关(N基因r=-0.43,ORF1ab基因r=-0.45,P均=0.020),SpO_2与Ct值呈正相关(N基因r=0.33,ORF1ab基因r=0.34,P均=0.010)。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者静息心率更高、SpO_2更低、体表温度更高,不同临床分型的感染者体征存在差异,且上述体征变化与其病情发展呈现一定相关性,患者在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可尝试佩戴可穿戴设备以及时自我监测病情。
2025年05期 v.15 438-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郑君;吴琪晔;曾霞;张笃飞;
目的 通过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研究儿童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与基础疾病的相关性,探讨儿童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的危险因素。方法 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儿童发生重型和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与儿童基础性疾病相关性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9月31日。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险因素、严重、危重、结果、儿童或小儿等中英文自由词和主题词构建不同数据库的检索式。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主要结局指标包括重型、危重型、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入住率、机械通气和死亡等。结果 在筛选的3 432项研究中,有19篇文章(共计49 982例儿童)纳入系统综述,11篇文章(共计49 705例儿童)纳入Meta分析。肥胖(RR=1.43,95%CI:1.24~1.64)、糖尿病(RR=2.26,95%CI:1.95~2.62)、慢性肺部疾病(不包括哮喘)(RR=2.77,95%CI:1.85~4.13)、心脏疾病(RR=1.82;95%CI:1.58~2.09)、癫痫(RR=2.05,95%CI:1.17~3.60)和免疫功能低下状态(RR=1.44,95%CI:1.01~2.04)是儿童严重和危重型COVID-19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亚组分析中,哮喘(RR=1.10,95%CI:0.99~1.22)和神经系统发育异常(RR=1.40,95%CI:0.47~4.14)不是严重和危重型COVID-19的危险因素。结论 患有肥胖、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不包括哮喘)、癫痫、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的儿童,其严重和危重型COVID-19发病率较高。
2025年05期 v.15 44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6K] - 徐瑶;陈慧敏;陶栓;张鹤;戴燕萍;方野微;陈鲁燕;梁伟;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tu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在高流行背景下核酸初检阳性病例分别采用核酸和抗原检测复核后的结果变化特征。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11―15日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热门诊SARS-CoV-2核酸初检阳性[ORF1ab或N基因循环数阈值(Ct值)<40]的患者样本共624份,其中,562份初检双靶(ORF1ab和N基因)阳性,62份初检单靶(ORF1ab或N基因)阳性。562份初检双靶阳性样本中,322份进行核酸复检,240份进行抗原复检。对62例初检单靶阳性样本直接进行核酸复检。比较初检与复检靶基因(ORF1ab和N)的Ct值和阳性率。结果 初检双靶阳性样本经核酸复检后,复检阳性组(双靶或单靶阳性)与复检阴性组初检时的靶基因Ct值[ORF1ab基因:(33.87±3.15)比(37.06±1.81);N基因:(33.64±3.22)比(36.87±1.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26和-8.13,P均<0.01)。复检ORF1ab[(33.73±3.14)比(36.35±2.65)]和N基因[(33.29±3.27)比(35.94±2.71)]的Ct值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19.756和-19.477,P均<0.01)。抗原复检结果:236例(236/240, 98.3%)为抗原阳性,高于核酸复检阳性率(249/322, 77.33%); 4例(4/240,1.67%)为抗原阴性,其初检时的靶基因Ct值均>34。初检单靶阳性样本经核酸复检其Ct值与初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RS-CoV-2核酸初检阳性样本复检后ORF1ab或N基因的Ct值升高,假阴性的可能性增加。而抗原复检阳性率高于核酸,提示抗原检测可作为初检双靶阳性样本快速复核的有效手段。
2025年05期 v.15 454-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 郎兴莹;王越;刘颖丽;滕雪;栾明春;
目的 分析2022年11—12月在辽宁省大连市由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本土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基因特征。方法 收集2022年11月21日—12月6日大连首发和早期新冠病毒感染确诊病例,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后传播链不清晰的关键病例的咽拭子标本共81份。结合纳米孔测序和高通量测序方式检测81份SARS-CoV-2病例的咽拭子样品。通过生物信息分析质控、过滤和组装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利用在线网站Pangolin、Nextclade进行基因分型,确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传播链。结果 81份SARS-CoV-2核酸阳性的样本中,纳米孔测序14份(12份有效序列),高通量测序67份。获得79份有效序列的覆盖率为99.1%~100.0%。Nextclade基因分型结果显示,79份全基因组有效序列中,2份属于BA.5.2.48进化分支,33份属于DY.1进化分支,11份属于DY.2进化分支。1份属于BA.5.2.49进化分支,5份属于DZ.1进化分支,15份属于BA.5.1.32进化分支。12份属于BF.7.14及其亚分支(BA.7.14.4和BA.7.14.5)。大连共有12条传播链。Omicron变异株BA.5谱系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位点>75个,S蛋白共享突变31个(包括缺失和插入),S1的受体结合结构域区有17个突变位点(BF.7.14及其亚分支为18个)。结论 大连11—12月发生本土疫情的Omicron变异株,与同时期国内流行株一致。
2025年05期 v.15 459-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1K]
- 杨磊;翟丽丽;焦红燕;梁舒静;尚金梦;常亮;江浩;
目的 比较抗狂犬病病毒奥木替韦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和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human rabies immunoglobulin,HRIG)对6种人临床用减毒活疫苗的结合活性。方法 将水痘减毒活疫苗1、水痘减毒活疫苗2、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口服五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作为捕获抗原,按优化稀释比例包被96孔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分别检测奥木替韦单抗和HRIG与上述疫苗中抗原成分的结合活性。将特异性好的奥木替韦单抗与所选疫苗的结合活性,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实验进一步确认。结果 ELISA结果显示6种减毒活疫苗抗原物质与HRIG结合的A_(450)值随着HRIG浓度递增(0、0.01、0.1、1、10 IU/mL)而升高,而不同浓度奥木替韦单抗的A_(450)值均与0 IU/mL的A_(450)值相当。SPR结果显示奥木替韦单抗与6种减毒活疫苗结合的响应值与阴性对照相当。结论 奥木替韦单抗特异性强,而HRIG随着使用浓度的升高非特异性结合增强。
2025年05期 v.15 465-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 蒲丹;潘永圣;李明;郭杰;许小靓;赵云平;尹利民;
目的 对云南11株彝族肾移植受者尿液样本中提取的BK多瘤病毒(BK polyomavirus,BKV)VP1区基因特征进行分析,为BKV基因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3年9月—2024年6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常规监测BKV核酸阳性的彝族肾移植受者尿液标本,PCR扩增VP1区基因后进行Sanger测序,采用DNAStar中的MegAlign软件进行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用MEGA 11.0软件邻位相接法和Kimura 2参数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判定BKV基因型和亚型。结果 11株BKV中检出Ⅰ型和Ⅳ型两种基因型。其中Ⅰ型6株,Ⅳ型5株,未发现Ⅱ和Ⅲ型。Ⅰ型中2株为Ⅰb/1亚型,4株为Ⅰc亚型;Ⅳ型中1株为Ⅳa/1亚型,4株为Ⅳc/1亚型。与原型株Dunlop比较,11株彝族肾移植受者分离株分别有1~23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11株彝族肾移植受者分离株VP1区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2.8%~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4.2%~100.0%;11株彝族肾移植受者分离株与原型株Dunlop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2.5%~98.4%,氨基酸同源性为93.6%~99.2%。结论 云南彝族肾移植受者BKV基因型主要为Ⅰ型和Ⅳ型,基因亚型中Ⅰc和Ⅳc/1亚型占优势,与中国既往已报道的BKV基因型及亚型分布相当。
2025年05期 v.15 470-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 柴缘;张云凤;牟婧祎;梅世豪;郭宇茹;王悦;
目的 通过对比单一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间的关系,探讨多重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2年2月—2023年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2 627例HPV感染患者资料,对患者进行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检测),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对宫颈拭子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与定量检测。使用IBM SPSS 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的比值。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组间的样品病毒载量。结果由R程序可视化。结果 共收集到2 627例符合标准患者HPV感染数据,其中2 313人自愿同时接受妇科液基TCT检测,共有757例患者在接受HPV检测后6个月内因满足阴道镜检查指征行进一步阴道镜下病理活检。患者平均年龄40岁,总阳性率HPV52型最高(500/2 627,19.03%),多重HPV感染中最高为HPV51型(195/560,34.82%),中危型HPV53在2种感染模式中均表现出高阳性率(单一感染7.69%,多重感染16.79%)。病理结果 CINⅠ及更严重病变患者中,各型流行率依次为:HPV16(210/495, 42.42%)、 HPV52(117/495, 23.64%)、HPV58(96/495, 19.39%)、 HPV56(55/495, 11.11%)、 HPV53(50/495, 10.10%)。所有型别多重HPV感染模式均易导致CINⅠ及更严重的组织病理学改变(χ~2=541.322,P<0.01);HPV52型在多重感染模式中表现出更高的病毒载量(H=32.695,P<0.01)。结论 调查对象中HPV不同型别的流行率依次为:HPV52、HPV16、HPV51、HPV58、HPV53,其中中危型HPV53表现出高流行率与高致病率,应在临床中严密追踪管理;多重HPV感染表现出更强的致病性和更活跃的病毒复制状态,应密切跟进,随访治疗。
2025年05期 v.15 476-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 毛永武;李子怡;田爱平;张万洁;毛小荣;
目的 探讨下调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治疗阈值对识别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肝脏病理损伤的影响,为乙型肝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筛选2018年1月—2022年6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肝穿刺活检术的116例初治ALT正常(ALT<49 U/L)的慢性HBV感染者。根据《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提议的ALT治疗阈值(男性30 U/L,女性19 U/L)将患者分为低正常ALT组(n=42)和高正常ALT组(n=74)。低正常ALT组:男性ALT<30 U/L,女性ALT<19 U/L;高正常ALT组:30 U/L≤男性ALT值<49 U/L,19 U/L≤女性ALT值<49 U/L,比较两组患者显著肝脏病理损伤的改变。再根据肝脏病理中的炎症程度(G)和纤维化分期(S)将患者分为显著病理损伤组(G和/或S≥2,n=83)和非显著病理损伤组(G且S<2,n=3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著肝脏病理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评估ALT对显著肝脏病理损伤的诊断效能并寻找诊断临界值。结果 116例患者中有83例患者(71.6%)存在显著肝脏病理损伤。在高正常ALT组患者中,发生显著肝脏病理损伤的比例为83.8%(62/74),显著高于低正常ALT组患者(50.0%,2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2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ALT水平升高为慢性HBV感染者出现显著肝脏病理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ALT区分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发生显著肝脏病理损伤的最佳阈值分别为28.7 U/L和20.6 U/L。结论 年龄越大、ALT水平越高的HBV感染者出现显著肝脏病理损伤的可能性越大,临床上需以更低的ALT治疗阈值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病理损伤。
2025年05期 v.15 482-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 孙妍兰;李伟;吴晶;王怡;李小龙;李翠华;
目的 探讨西宁市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ARI)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为SARI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为疾病经济负担研究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西宁市某监测哨点医院收治的385例SARI病例,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患者住院费用信息及住院期间非医疗费用信息,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3个及以上独立样本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秩和检验结果显示,SARI病例在不同的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核酸检测情况、住院天数、家庭年收入水平、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是否购买医疗保险情况下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基础疾病(OR=12.352,95%CI:2.540~60.065,P=0.002)、年收入水平(5~<7万)(OR=5.003,95%CI:1.713~14.616,P=0.003)、住院天数(OR=1.738,95%CI:1.475~2.049,P=0.001)均是SARI病例住院费用较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住院天数、基础疾病是影响SARI病例住院费用的重要因素。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基础疾病,可有效减少SARI病例住院费用负担。
2025年05期 v.15 48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 周赟;唐作红;朱定荣;代静;吕莹晞;李佳薇;颜祺东;马晓悦;
目的 通过分析攀枝花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情况,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态和HIV抗体ELISA试剂应用情况。方法 2020—2023年对攀枝花地区80 957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样本采用A、B、C 3种HIV抗原抗体诊断试剂盒进行2遍HIV抗体ELISA检测,待确证样本送艾滋病确证机构检测,并对所有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20—2023年无偿献血者HIV初筛阳性率分别为1.362‰(27/19 819)、 0.988‰(20/20 252)、1.349‰(27/20 009)、3.640‰(76/20 877),初筛阳性率为1.853‰(150/80 957),各年度HIV初筛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89,P<0.01),2020—2023年确证阳性率分别为0.303‰(6/19 819)、0.247‰(5/20 252)、0.150‰(3/20 009)、0.096‰(2/20 877),平均确证阳性率为0.198‰(16/80 957),各年度确证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26,P=0.430)。A、B、C试剂的初筛阳性率分别为0.346‰(28/80 957)、1.941‰(130/66 964)、0.572‰(8/13 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66,P<0.01),而确证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6,P=0.880)。A试剂2020—2023年的初筛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5,P=0.327),B试剂2020—2023年的初筛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147,P<0.01),其中2023年初筛阳性率最高9.733‰(67/6 884)。结论 攀枝花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态处于低流行水平,3种ELISA试剂在本地区的检出情况存在差异。
2025年05期 v.15 493-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